歷史中的每一次戰爭,都會影響人們對于世界的看法。中日甲午戰爭已經結束多年,但這段歷史我們不可忘記。電影《中日甲午戰爭》播出后,就對社會造成了巨大影響。針對這部電影,相信大家也會有自己的觀后感。
電影中日甲午戰爭觀后感1
《甲午中日戰爭》十分確切地反映了那個時代中國和日本當時的社會形態和國家實力,異常是對日本人和中國人的性格和思想詮釋得相當深刻和到位。
當時慈禧太后一心忙著萬壽慶典,清政府腐敗無能,整個政府和皇族窮奢極欲,國內民不聊生,軍隊同政府一樣腐敗,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松弛,軍隊毫無戰斗力。而此時,日本明治天皇卻勵精圖治、臥薪嘗膽,苦心經營聯合艦隊,日本國民不分男女老幼,無不忠勇奮發,以戰勝清國為己任,軍國主義的理念深入日本社會的骨髓,在生活中完全正常的一個日本人,在應對中國時都變成了殘忍狠毒的兇手。
中日甲午戰爭的勝負,雖有偶然,卻又是必然的,落后的軍備加上部隊紀律的松散,清兵根本不是訓練有素、設備精良的日兵的對手。馬關條約,喪權辱國,中日兩國最終走向了反面,這一切,都值得我們反復深思。無可否認,戰爭中清兵中那些士卒們是勇敢的、愛國的,這是戰爭中最溫馨動人的愛國心,也是最殘酷的現實,以自我的身軀撲向日本人殺人不眨眼的洋槍火炮,不惜犧牲生命,這種愛國精神也值得后人學習。
以銅為鏡,能夠正衣冠;以史為鏡,能夠知興衰;以人為鏡,能夠明得失;愿歷史不再重演,愿國家繁榮富強。
電影中日甲午戰爭觀后感2
看完《甲午大海戰》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我的心都不能平靜下來。這是一部能夠滌蕩我的靈魂的電影,它讓我明白了這一段歷史背后的故事,那個叫中國人不愿回首不愿提的時代——此刻就真真切切地解剖在了我的面前。歷史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簡單明了地展此刻我的面前,讓我對中國的過去有了新的認識。也許以我的資格,沒有辦法去評價影片中的某些事實,可是多重線索的交織,簡明的敘事手法足以支撐起整部影片的骨架。愛國的信仰是它的大腦,不降的堅守是它的心臟,那些被流傳在人們口中被迎奉進祠堂里的英雄人物是它的四肢手足,這些便構成了活生生的歷史;蛟S我是一個感性的人,在我看著致遠艦沉沒的時候我的心是刺痛的。但我想,中國人或許都應當擁有這樣的感性,歷史不是你在學校不學習他就不需要你去了解的東西。因為我們是中國人,我們的身體里流著中華祖先的血液。我們的先輩們用自我的鮮血去警醒與自我流著同樣的血卻還在醉生夢死的人,為了祖國犧牲了自我。我們就有職責去了解我們的國家的每一段歷史,更有義務去熱愛我們的國家。
歷史不應當只用來歌頌英雄,更應當用來警醒世人。鄧世昌并非是甲午海戰中英雄的個例,也并非是整個大海戰中中國方面的總指揮人。但他的在這段歷史中所展現出的是一個中華民族定義下的英雄的所有層面的美。事實上,在致遠艦沉沒之后,鄧世昌完全是有機會活下去的,但他沒有,他選擇了他所信仰的“與艦同沉”的理念。這和當時那個官員各種中飽私囊各種花天酒地各種結黨營私要反差很大,這一切皆是因為他們信仰與理念的差異。
從某種意義上說,那些整日燈紅酒綠的官員并沒有明白:人活一世,并不是非要在乎錢在乎名在乎命,更應當是尋求一種氣節,去追逐靈魂深處的堅持?墒窍襦囀啦@樣的人意識到了這些,并且他做到了,并且做得英勇無畏。
從演員的角度看,影片中的演員將這位英雄人物的悲壯表現得淋漓盡致。因為海軍是一個紳士的軍種,講求知識、堅毅與風度。而陸毅扮演的鄧世昌恰是一名極優秀的海軍將領,據說是“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所以,一個長相清秀,又略帶書生意氣的演員能夠很好地刻畫這位海軍英華的風采。而事實也正是如此,陸毅對鄧世昌的形象塑造是極成功的。這也使我們明白:英雄不應當只為歷史記,更要為天下人記。
值得一提的是,該片在情節線中詳盡地說明了日本對釣魚島覬覦的由來,并讓鄧世昌率艦隊巡游釣魚島、臺灣及南海諸島。作為一部歷史題材的影片,這些情節并不相去史實太遠,它記錄了我們的先輩對于疆域的職責感。這種職責感同樣體此刻1945年民國海軍南海宣示主權,同樣體此刻1974年人民海軍西沙海戰和1988年南沙海戰,以及此后許多次的保釣、護漁、對峙事件中。無論到什么時候,這種職責感在真正的華夏子孫的身上,都是一脈相承的。我們絕不退讓,這是我們的海洋!
電影中日甲午戰爭觀后感3
回顧歷史,異常是離我們最近的清代,是我們中華五千年最悲慘,最恥辱的一段歷史。
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在日本的蓄謀下被挑起,清政府被迫應戰。戰爭的結果是殘酷的,讓清政府引以為傲的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賠款割地更是空前的過分,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規定把臺灣,澎湖列島和遼東半島這些本是中國的領土割讓給日本。日本可是區區彈丸之地,就能夠憑借一場戰爭的勝利就要求清政府割讓給他那么多的土地,這讓那些本就不懷好意的列強們更是加快了侵犯中國這片富饒土地的腳步。
鴉片戰爭以后,中國還只是少數人有朦朧的民族覺醒意識。中日甲午戰爭以后,當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時,中國人才開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識的覺醒。
明顯,中日甲午戰爭對中國人的刺激是很大的,它對那時的中國也是有著重大的影響的。接踵而至的瓜分狂潮,更是中華民族的各階級,各階層普遍產生王國滅種的重大危機感。
這一次的戰敗原因:1、軍風被各種習氣嚴重毒化。"來遠"、"威遠"被日軍魚雷艇夜襲擊沉,"是夜‘來遠’管帶邱寶仁、‘威遠’管帶林穎啟岸逐聲妓未歸,擅棄值守,茍且偷生".2、艦艇荒于管理。英國遠東艦隊司令菲利曼特爾談過一段對中國艦隊的觀感:"中國水雷船排列海邊,無人掌管,外則鐵銹堆積,內則誤會狼藉,業已無可駛用。"3、政治腐敗風氣發展至艦隊。艦隊訓練弄虛作假,欺上瞞下。"平日操練炮靶、雷靶,唯船動而靶不動".直至全軍覆沒,"定"、"鎮"兩艦到底有幾枚305毫米主炮戰時用彈,人人諱莫如深。就此一項,北洋艦隊大口徑火炮方面的優勢立成無有。4、戰火硝煙中謊報軍情。豐島海戰首站失利,"廣乙"沉沒,"濟遠"受傷。但丁汝昌謊報李鴻章:"風聞日本提督陣亡,‘吉野’傷重,中途沉沒。"黃海海戰,我方在有效射距外倉促開炮震塌飛橋所致,奏報卻謊報成"日海排炮將‘定遠’望臺打壞";丁汝昌還向李鴻章謊報稱"倭船以魚雷轟擊‘致遠’,旋即沉沒".事實則是日方艦隊中根本沒有魚雷快船,"致遠"在沉沒前也未曾"將來船攻沉".
5、李鴻章、丁汝昌編造虛假的軍情欺騙國人。
黃海海戰北洋海軍損失"致遠"、"經遠"、"揚威"、"超勇"、"廣甲"5艦,日艦一艘未沉。李鴻章卻致電謊報軍機處"我失四船,日沉三船";又謊奏"據海軍提督丁汝昌呈稱此次據中外各將牟目擊,攻沉倭海三艘。而采諸各國傳聞,則被傷后沉者尚不止此數。內有一船系裝馬步兵千余,將由大孤山登岸襲我陸兵后路,竟令全軍俱覆".事實則是日艦沒有攜一艘"裝馬兵步兵千余"的運兵船來尋北洋艦隊決戰,完全是無稽之談。李鴻章,丁汝昌為掩蓋失敗,說謊到達登峰造極的地步。一場我方損失嚴重的敗仗卻被丁、李兩人形容為"以寡擊眾,轉敗為功".虛假的軍情奏報,使全國上下受騙:本不能戰,以為能戰;本已敗,以為平,或以為勝;嚴重加劇了國人對局勢的錯誤確定。
6、繼續謊報軍情使威海防衛戰失敗。丁汝昌、李鴻章謊報擊沉的日艦之后紛紛出此刻圍攻威海的日艦行列中,但直至全軍覆滅那一天,謊報軍情仍未曾終止。1894年11月,"鎮遠"艦在歸威海港時為避水雷浮標,誤觸焦石,管帶林泰曾見破損嚴重難以修復,深感職責重大,自殺身亡。這樣一齊嚴重事故,丁汝昌、李鴻章謊報奏成了"‘鎮遠’進港時為水雷浮標擦傷多處",具體損傷狀況則瞞而不報。1895年2月,威海防衛戰中,魚雷艇管帶王平駕駛帶頭出逃,至煙臺后先謊報威海已失。陸援軍得知此訊,信以為真,遂撤銷了對威海的增援,威海防衛戰所以而戰敗失守。軍風至此,軍紀至此,欺上瞞下,不由不亡。
可是光是這些就能概括清政府的失利的原因嗎?我當然是不認同的。其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國的封建思想,被人奴役久了,就忘了子還是有獨立思想的人,還有就是自私是人的本性,自私的偷懶,為享樂而挪用公款,還有好多的自私行為讓我列舉不完?墒遣恢瞰I的中國人民,如果就只顧及自我的安危,終究走不出被別的國家欺辱的狀態。
在中日甲午戰爭之后,中國人里總是有那么一部分覺醒的人,他們帶領著國人沖破枷鎖,經歷了磨難,建設了新中國,有了此刻的完美生活。辛亥革命,廣州起義,五四青年運動,新文化運動,這些偉大的運動雖然它們所代表的觀念不一樣,可是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擺脫當時悲慘的現狀,創立一個讓人民幸福生活的國度,這是一個偉大的夢,它在中國人民的努力下最終實現。
電影中日甲午戰爭觀后感4
剛剛看完甲午大海戰,每次看這種題材的片子,心都被狠狠的一次次戳痛,當時世界排行第六亞洲第一的北洋艦隊竟如此輕易地就被我們不屑的彈丸小國日本摧毀,這個結果我們不想理解可是就是事實,也早已注定。
日本的掌權者為了自強為了建立強大的海上力量,由天皇帶頭一次又一次的捐款,而中國的掌權者們又在做著什么呢
當我們從德國買回的兩艘當時最大的軍艦回國時,所有人以為中國這個巨人要醒了,可是結果依舊是沉默,也許此時的“沉默”就在預告著未來的“沉沒”了吧。
軍艦回國時,曾去日本訪問,當時我們有機會將日本的海軍扼殺在萌芽之中,可是我們沒有去做,那個洋人指揮官說的對,我們總是固執己見,所以失去了一次最好的震懾日本震懾列強的機會,也失去了成功的先機。
七年間,我們的軍艦的最大用途竟是為了幫慈禧運輸新鮮瓜果這是怎樣可笑的一個事實啊!
中國的統治者慈禧為了自我的壽誕挪用北洋軍艦的軍費修建頤和園,原本即將到手的新型快速鐵甲軍艦與我們擦肩而過,被日本購去。而那些貪官們則為了私欲,將購置炮彈的經費聚斂于自我的腰包,有這樣的當權者,即使有像鄧世昌這樣有本事的愛國將領又如何有這樣的當權者,我們又怎會不敗不明白今日的國人在看到頤和園莊嚴秀麗的美景時,會否想到那里曾是用我們的軍費建造的呢會否想到它背后的代價是整個北洋艦隊呢
我們一向認為國賊的李鴻章,的確他是做過很多錯事,可是至少他曾為我們國家的富強努力過,為了軍費像慈禧爭取過,為了最終在馬關條約上不割讓領土而流下真誠的淚水,不管這淚水是為了自我從此留下賣國的惡名還是什么,他已盡了自我最終的努力。
鄧世昌在最終一次回家時孩子說,也許要有一次更慘的失敗才能讓中國醒過來,總得有人用鮮血去警醒國人。所以最終明知是必,敗的結局,他還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一死。而令我最感動的不是別的,是太陽,太陽只是一只狗,可是它卻做了連我們很多人都做不到的事。當時它已被救起,可是在它發現自我的主人還在海中時,它就那樣決然的跳下海去,最終與自我的主人一齊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之上......
電影中日甲午戰爭觀后感5
看到這電影雖然是在講述一百年前的事情,可是感覺對我們此刻的教育意義更深,更像是一面鏡子在照耀著我們此刻人。我就想了我們當時所購買的艦船不比日本的差,我們當時的人員素質也不比日本的差,可是我們敗了。敗在自我人手中,中日甲午戰爭與其說是中國人和日本人打仗,還不如說是中國人和中國人打仗,隱藏的戰爭,購買軍火這種事情都能夠吃回扣,做交易,那我們什么不能?中日未開戰勝負已經分出來了,我們不是敗在堅船利炮上我們是敗在自我的體制上,敗在自我人挖好的陷阱之中。電影中說每次海戰都能決定兩個國家的命運,這句話振聾發聵。不只是在電影中,在現實中也是一樣的。想想歷史吧,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的無敵艦隊稱霸全球,一戰中英德海上大戰決定了德國的命運,二戰中日本美國太平洋戰爭決定了日本命運,而1894-1895年的中日戰爭決定了中國命運,誰失敗誰的命運就悲慘,所以海戰真的敗不起。一個民族要想贏得世界的尊重,要想真正的揚眉吐氣,成為大國,海洋便是他們廣闊的空間,誰在海洋上說話算數誰就能真正的站起來。
話分兩頭,一個只明白和平發展的國家是一個沒有未來的國家,因為不思進取,一個政權要想穩穩的做好事情,對得起人民,除了委曲求全還有一種守國土的方法叫以攻代守。普京說俄羅斯沒有一寸多于的土地,難道中國的土地就有剩余的么?無論是將來怎樣樣海軍要有一種精神,那就是鄧世昌精神,這樣的將領雖然是封建時代的人?墒撬木駮幌蚣钪恳粋中國人,愛國的最高境界就是他這種,愛國不分是哪個黨派,哪個朝廷。愛國就要像鄧世昌那樣,為民族大義而獻身。這是一種怎樣樣的精神境界啊,這是一種民族氣節,他們的精神才是中華的脊梁,彪炳千古。而他們的遭遇也值得我們深深的反思我們此刻的政府,此刻的軍隊。以史為鑒,才能真正的懂得什么是民族的脊梁,什么是愛國。其實批判也是愛國。
電影中日甲午戰爭觀后感6
“每一次大的海戰都將決定著兩個國家的命運。”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的座右銘,他從始至終將自己的志向定在為祖國的崛起而奮斗。
從1840年,中國步入了近代社會,從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的戰敗,導致了西方列強的不斷侵入。割地、賠款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都深深的打擊著中國的心臟。戰敗后的清政府,開始總結經驗,是什么原因使清鎮府導致失敗。李鴻章等人提出了向西方學習的洋務運動,去學習西方的先進科學技術和器物技術,來挽救清鎮府的危機。
1894年9月,在黃海上爆發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次蒸汽機械大戰——中日甲午戰爭。就是這場戰爭,使得多少愛國志士以身殉國。這一仗打的壯烈,這一仗打出了中國人的威嚴和不容外人屈辱的氣概。北洋艦隊的“致遠艦”管帶鄧世昌,一身正氣,與艦同亡。在“致遠艦”中炮傾斜后,彈藥用盡。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撞去,不幸被魚雷擊中沉沒,全艦官兵壯烈殉國。
多少次的炮彈轟擊,多少次的忍痛堅持卻還是失敗了。眼看著那枚炮彈穿擊鐵甲打在了敵人的“心臟”里,如果那枚炮彈一爆炸是否勝敗會再議論一番。但那顆炮彈卻是一顆臭彈,甚至還有些炮彈因做工不細而不能上膛,這些本不就應出現的狀況卻出現了。有些人說如果當時清政府出銀子買下那艘新式的英國軍艦,也許勝敗就會另堪別論了。但事實會如此嗎?有些人會拍著胸脯說“會的”。但那中說法是不對的,如果那艘軍艦被買下來只會拖延失敗的時間而已。因為政府的腐敗,你給他在好的軍事裝備就算這一仗打贏了,那下一仗呢?這一仗打贏就代表著沒有人再“欺負”你了嗎?
歸根結底,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因為清政府的腐敗和無能。這樣一個落敗的腐朽的政府給它在好的軍事裝備也不會有太好的結局。就像將要落山的夕陽,那微弱的光芒和那即將散失的血一樣紅色是無法改變的。官僚的貪污和皇家的奢侈,眼看著海上的戰火炮聲在一個接一個的帶走熱血的戰士時,皇宮里正在看大戲,這樣的政府怎會勝利。打但是就不打,躲得過就去躲。
我們在新世紀的曙光下,腳下踩著多少革命志士拋灑過熱血的土地。如果不是他們的犧牲,怎會換來一個嶄新的另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國。我很自豪的說:“我是中國人”。中國發展靠我們,而我們心中的熱血奔騰,胸懷大志。革命的精神傳承給了我們,我們務必接手并發揚光大,去完成歷史的使命。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每一個中國人都就應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不忘國恥。對,不忘國恥背負著歷史的使命。心中的戰火再也難以平息,讓我們:
為中華民族之崛起而讀書!
電影中日甲午戰爭觀后感7
這部電影主要說的是十九世紀末,也就是鴉片戰爭之后,日本公然擊沉我國船只“高生號”,并于1894年在中國領海公然挑釁生事。
北洋大臣李鴻章及親信“濟遠”號,管帶方伯謙等畏懼日寇極力主和。日本得寸進尺,擊沉中國商船,百姓平民們無辜遭難。以“致遠”號管帶鄧世昌為代表的愛國主義官兵和威海百姓,應對日寇的囂張氣焰,毫不畏懼,堅決要求和日寇作戰。但李鴻章借口保存我軍實力,多次拒絕官兵的請戰要求,鄧世昌還因揭露方伯謙而被革職。日寇不宣而戰,愛國官兵和百姓住戰聲一浪高過一浪,李鴻章被迫啟用鄧世昌。北洋水師總兵劉布蟾貪生怕死,在海戰中故意打錯旗號,使北洋艦隊旗艦被日本兵擊沉。鄧世昌率領“致遠”號代替旗艦指揮作戰,全艦官兵英勇作戰,擊中日本軍旗見“吉野”號。戰事越發越激烈,但我軍彈藥卻已用光。作戰形式十分不利。鄧世昌決定,直接硬撞敵艦“吉野”號。不幸遭遇魚雷,全艦官兵以身殉國。
這部電影是我國歷史上的杯具,鄧世昌爺爺的英雄本色:他憂國憂民,他能夠冒著殺頭的罪名向洋鬼子們開槍開炮,我心里真是痛快,打得好!滅了洋鬼子的囂張氣焰,震我國威。但看到方大人向洋人投降,舉白旗,我很憤怒。清政府太腐敗了,方大人也丟了我們中國人的臉。鄧世昌爺爺的愛國主義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們要像鄧世昌一樣,勿忘國恥,振我中華!
電影中日甲午戰爭觀后感8
一個昏庸的朝廷,一個敗落的社會,一場偉大的戰爭,一種不屈的精神。——題記
鏡頭步入了一個一個敗落的時代,當時,腐朽不已的清廷已在慈禧太后的昏庸統治下,變得國力大減,帝國主義國家競相打開中國的大門,繼而進行殘暴的侵略。炮火轟開了一個歷史的新紀元,轟出了無數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滾滾硝煙涌出了一張張在炮火中消逝的容顏。
在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危害兵民,牟取暴利時,林則徐沒有猶豫,他憤然上書道光帝,并實施了震撼國人的壯舉——虎門銷煙。他給英國人一個迎頭痛擊,他顯示了中國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這是一場沒有戰火的偉大勝利,是一場意志與決心相與斗爭的歷史偉績!
當鴉片戰爭卷入中國時,太平軍沒有沉默,在與洋人的斗爭中,他們沒有低頭,他們有硬朗的骨骼,不屈的斗志。他們征戰沙場,擊敗洋軍,痛殺清軍,他們在歷史的典籍上留下了輝煌的一筆。
當日本雄心勃勃地想要實現征服朝鮮,侵略中國,既而稱霸世界的夢想時,一個聲音在那一刻喊起。
清政府當時日益腐朽,致使帝國主義列強侵入?汕逋⑷蕴幱谌A貴的奢侈中,渾然不知要強國富兵,挽救危亡,在各國勢力已經相當龐大時,中國還是幾十年前的老武器。軍餉已被各路地方官員收入其囊中。當時日本已對中國虎視眈眈,在中日兩方交涉中,日本居民甚至親自到中國兵船上公開挑釁,并企圖開炮。況且當時清朝并沒有意識到日本想要吞并中國國土,認為區區一個東洋小國何以興起起幾層浪。由于當時洋務運動的成果,讓清軍不免有些飄飄然,自從1888年正式建立海軍后,再也沒有購進任何船艦,船齡漸漸老化,何況日本當時新添戰艦,與之中國相比,遙遙領先。再者當時慈禧花重金修筑頤和園,抽掉各路軍餉,哪里還顧得上戰艦重置,連預先訂購炮彈也退掉了。
1894年,日海軍率領日海軍聯合艦隊開進黃海大東溝伺機埋伏。當中國護航艦駛入黃海大東溝時,日艦便開火襲擊,于是北洋艦隊便縱隊排開。實施反擊。炮火炸開在水面上,激起一道白色的浪花,霎時,海水沸騰。硝煙彌漫在海面,久久不散。由于當時中日懸殊太大。中方艦隊嚴重受到日方的摧殘,可中方仍然堅持還擊。鄧世昌所在的致遠艦中彈過多,嚴重傾斜?伤允浅林潇o,他下令致遠艦向日方艦隊開去,可致遠艦不幸被魚雷擊沉,破碎沉沒。當隨從遞給鄧世昌救生圈時,他拒而不接,最終與他的愛犬共同葬身大海。
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一副沉痛的挽聯,一代歷史的偉績,一種意志的堅定,一次偉大的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