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是逐漸開始熱門的學科,隨著經濟增長,人們對于心理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那么看《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的讀者也越來越多,讀完后,想必大家也都有各式各樣的想法。
最新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1
接觸開始學習心理學時,才發現,心理學并沒有所想的那么強大、并不能無所不知,但是,生活中處處充滿的心理學的實質,你的感覺、記憶、情緒、想像……等等這些都與心理學有著不可分開的聯系。既然想要更好的了解這么學科,那么課外書肯定必不可少。
我選擇《心理學與生活》這本書來閱讀是經過自己的考慮、調查的。這本書是一本關于心理學入門的“教科書”,因為這本書比較適合初涉心理學的人,它把心理學的內容實質與生活中的人和事相聯系起來,所以這本書也是廣受好評,但是這本書有點厚,我也是瞎翻閱,看到感興趣的欄目就了解了一下,就忍不住來寫書評了!
《心理學與生活》揭示的其實是世間萬物的產生必有其原因,只有找到根本的原因,才能真正意義上解決問題。讀了這本書之后,我也開始明白效率的重要性,某天的過量工作勢必會導致人們心理上的厭煩,不知不覺就會抵制這樣的工作,所以做事情不可以心血來潮,需要究原因、有計劃、有方法、高效率地完成。其實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類似這樣的東西,都等待著我們去開掘。
除此之外,我認為不能將這些學習到的心理學知識和方法僅僅停留在恍然大悟的階段,應該充分利用這些知識,提高自己。我們學習心理學最本質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可以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為教育教學能夠更好的開展。所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把心理學的實質于日常生活中去實踐。
最后,一句好的摘抄分享一下——“好心情才會有好風景,好眼光才會有好發現,好思考才會有好主意”。人生如水,是平靜,亦或是激涌,這個由你自己來譜寫。所以,我們更需要了解心理學,了解這個與生活無限貼近的學科,正是因為有了心理學,世界才會如此多姿多彩!
最新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2
《心理學與生活》讓我印象最深刻有幾大點: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其次,這本書的作者并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還有,這本書每章后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后面,并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我曾經向很多同學和朋友推薦過這本書,我認為,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一定要看這本書,而如果是一個已經對心理學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覺得這本書同樣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經讀過幾遍,有時候閑下來的時候,也會偶爾翻開某些章節看看,里面寫得很多東西都很有意思,對生活似乎很有啟發的樣子,讓你不由的從心理學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周圍的人和事。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介紹教育技術學基礎的書也完全可以仿照這本書的寫法。國內的學科基礎的教材,總是很喜歡介紹很多學科的概念性的東西,介紹很多有關學科歷史的東西,介紹很多晦澀難懂的理論與方法,讓剛剛學習這個學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產生厭倦。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應該運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更多的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運用一些實際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對這個學科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又能讓初學者了解這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識結構,從而為他們以后的學習鋪平道路。
最新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3
心理學,一個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詞。一向以來我都對心理學充滿了好奇與興趣,但卻很少有機會接觸與之相關的知識,這次有幸拜讀了《心理學與生活》。
拿到它時我抱著懷疑的態度,畢竟自我是個心理學的“門外漢”,但讓人欣慰的是,對于一個對心理學感興趣,但是又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心理學的人來說,這本教材是十分適宜的一本入門書籍。這本書給我的第一感覺是一本很實際、很基礎的心理學入門書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學最根本的知識,看這本書是一個不錯的選取。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學書籍,里面沒有心理測驗、沒有心理故事、沒有人力資源、社會任何一個方面的專業資料。它能讓一個對心理學毫無所知的人,有潛力一步一步的走進心理學更深奧的世界?戳诉@本書,讓我發現原先生活真的到處都有心理學,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學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它就是一本心理學最根本的書,但是卻很全面。這本書有十八章,主要介紹了生活中的心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學習與行為分析、智力與智力測驗、理解人類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過程與關系、社會心理學與社會文化等資料。書中還包含了由600余條詞匯及解釋構成的“專業術語表”、2000余條“參考文獻”以及近1000條“人名和主題索引”,對教學、研究和學習都極具參考價值。
我很喜歡書中個性設置的一些專欄,比如“我們如何知曉”這個專欄,它介紹了200多個經典的心理學實驗,讓你明白心理學的一些結論是如何得出的,而這些結論通常加深了我們對人性的理解。
還有“生活中的心理學”這個專欄,把心理學和我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很多?纯催@些題目吧:“幸福感的遺傳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覺和知覺組織的分離”“清醒夢境的試驗事實”“你無法忽視數字的“好處””“在“瘋狂“的地方做個正常的人”———原先,你每一天都用得到心理學!
“21世紀的心理學”這個專欄也很好,介紹的是心理學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課題,把有興趣的學生引向心理學的新領域。在那里他們將開疆辟壤,施展抱負,為人類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貢獻。
要學習一種知識,就象是在一個陌生的地方行走。你能夠跟著別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對錯;也能夠自我摸索著走,看看運氣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張地圖,讓自我明白自我在那里,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條路,然后你選取你喜歡的道路走下去。這本書就是心理學世界的地圖,它沒有把所有的知識給你,但是,它給了你全貌,給了你路徑,要了解心理學,這本書足夠了,要想要深入,這本書也告訴你該如何尋找道路。
如果有機會的話我想多點了解一些關于心理學的專業知識,深入學習現代心理學,了解心理學的發展史,學習一些團體活動的知識,透過在參加活動課的過程中體會人生的知識。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學方法,認識自我和他人,提高自我和幫忙他人的潛力。期望老師能在心理學與生活的課程中多講一些關于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的知識。當今社會,在物質得到滿足的狀況下,如何讓自我浮躁的心態,歸于平靜,如何放松自我,尋找心理的健康與和諧,已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新課題。
最新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4
已過不惑之年,讀過幾年書,也教過幾年書,可是回想起來,竟然想不起來自己到底讀過什么書,連一本書名也想不起來,自然不敢以“讀書人”自居了,也對自己教書的職業感到恐慌起來。
今年下半年,終于第一次認真的開始讀一本書――《心理學與生活》。這是一本美國高校心理學專業學生普通心理學的教材,我國北京大學心理學專業也采用它。這是一本通俗的、貼近生活的心理專業的入門教材,被稱為“心理學入門前的一道大餐”,就是非專業的人也能讀懂。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真是眼前一亮,讀了一部分就被它深深吸引了,可以說是愛不釋手!決定靜下心來,好好讀讀。時至今日,已經讀了大半,期間有好多感受都寫在了書的扉頁上。但是有一種感覺在內心里有著強烈的沖動,直覺的不說不快。
自己在以前有過很多的思考,有的形成自己的看法,有的想到了卻想不明白。當讀到《認知》一章時,里面好多的實例、理論,使我對以前的看法又了新的認識,有的為自己的想法找到了理論依據,有的修正了自己膚淺甚至錯誤的想法,有的解答了自己的困惑和不解。邊讀邊劃邊寫,有種相見恨晚的感覺,如獲珍寶,有時間就讀,直至本章結束時,深感身心愉悅,興奮不已,血液流通舒暢,臉部微熱。有一種要釋放、宣泄、一吐為快的感覺,恨不得馬上有人來分享這份快樂的體驗。對自己來說,讀書能讀到興奮也是從來沒有過的事情。正當我快樂的將要手舞足蹈之時,書上接著有一段文字“我們希望已經花了一些時間來思考這些能力所帶來的興奮”。一下子所有的情緒都靜止下來,有一種萬籟俱寂的空曠和安靜,隨即啞然失笑,引來同事詫異的側目,以為我在犯傻。剛才那種興奮、發熱的情緒瞬間在一個渠道里消失,那是一種暢快淋漓的感覺,因興奮積聚起來的腎上腺激素一下子給沖淡了,取而代之的是嗎啡肽喚醒了神經的愉悅和快樂。
作者此時的句子,寫到了我的心里,像一個親切、睿智的兄長,在我的肩膀上輕輕拍了一下,傳遞著知識的溫暖。讓我對作者寫書的用心良苦和專業素養欽佩,好像今后自己的職業中也該多做點什么。
最新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5
《心理學與生活》讓我印象最深刻有幾大點:首先,就如我介紹中提到的,它運用了很多心理學在生活中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更加容易的理解心理學的一些原理,并且大大提升了對學習心理學的興趣;其次,這本書的作者并不會簡單的羅列一些概念和方法,作者始終是以一種循序漸進的方法對你進行啟發,或者用提問的方法,或者舉例,或者運用一些圖案,他能充分的從初學者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從一個心理學專家的角度出發去編排這本書,這點讓我很敬佩;還有,這本書每章后都有一個總結性的句子,把提到的重點列出來,在這點上,我國出的很多教材也有類似的做法,但是更多都是出一些習題在后面,并沒有做一些總結性的歸納。
我曾經向很多同學和朋友推薦過這本書,我認為,如果是心理學的初學者,就一定要看這本書,而如果是一個已經對心理學很有研究的人我也覺得這本書同樣很值得去看。我自己也已經讀過幾遍,有時候閑下來的時候,也會偶爾翻開某些章節看看,里面寫得很多東西都很有意思,對生活似乎很有啟發的樣子,讓你不由的從心理學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這個世界,這個社會、周圍的人和事。
有時候,我在想,我們介紹教育技術學基礎的書也完全可以仿照這本書的寫法。國內的學科基礎的教材,總是很喜歡介紹很多學科的概念性的東西,介紹很多有關學科歷史的東西,介紹很多晦澀難懂的理論與方法,讓剛剛學習這個學科的人望而生畏,甚至產生厭倦。學科的理論與方法固然很重要,但是我覺得應該運用循序漸進的方法,更多的是從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出發,運用一些實際運用的例子,來讓初學者對這個學科產生濃厚興趣的同時,又能讓初學者了解這個學科的基本原理和知識結構,從而為他們以后的學習鋪平道路。
最新心理學與生活讀后感6
《心理學與生活》這本跨越半個多世紀的心理學入門級經典,它集北大心理學系集體智慧翻譯,是北大、清華等國內多所高校普通心理學課程的專用教材和參考讀物,本書不僅介紹了心理學相關概念和理論知識,還用大量的科學研究和實例驗證心理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這本書是美國斯坦福大學多年使用的教材,被ETS推薦為GRE心理學專項考試的主要參考用書。本書的作者有兩位,一位是美國心理學家、心理學會(APA)前主席菲利普·津巴多,被公認為“當代心理學的聲音和面孔”,因斯坦福監獄實驗和編寫大學心理學教材而著稱。另一位則是理查德·格里格,在認知心理學研究領域有專長,在第14版修訂時開始成為合著者。
今天想通過本書和大家分享三個話題。
如何告別亞歷山大
當今社會的個體都可能會遇到壓力情境,當我們面對壓力時,身體和心理便會產生一定的應激反映,身體的應激反應是自動的、可預期的,而心理的反映卻是我們依賴對世界的知覺和解釋習得的,所以應對壓力非常重要。本書推薦了很多好方法,比如書中介紹的應激思想灌輸法。第一階段,人們首先要對他們的行動獲得更多的認識,是什么引發它,以及它的結果如何?你可以每天堅持寫日志,然后通過回看日志就可以分析出原因和結果,對存在的問題進行界定,增加對問題的可控性。比如你會發現你最近工作效率很低,這是個應急源,經過分析你可能得到三個原因,如工作難度加大了。第二階段,你開始認同那些可以抵消非適應性、自敗行為的新做法。你開始安排一些學習時間提高自己能力,或者限制自己一周讀兩本書。第三階段,你開始對自己的新行為點贊,新行為也為你帶來更大的成功。這只是對抗壓力的一種方法,想了解方法可以翻開書,找到適合自己的那一款。
如何讓你人見人愛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沒有莫名我就喜歡你,所謂喜歡那就是一種人際吸引。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第一次見面時彼此留下的印象,叫“首因效應”,亦稱“第一印象”。在職場上,第一印象總是十分重要的,現實生活中,一些素不相識的人,在許多場合,如出差在車、船上的鄰位旅客,入學遇見同班新同學,出席會議初次邂逅的與會者等。雖然對人家的個性品德等一無所知,但卻由對方的衣著、容貌、談吐舉止表情等方面,留下印象,并與之結交成朋友。所以我們要保持一個積極陽光、禮貌干凈的狀態面對我們身邊的人,給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但只注重第一印象是不行的,我們還要懂得心理學中提到的人際交往八大定律,讓我們通過學習能夠做到控制情緒、明辨是非、真誠友善、助人為樂,相信你一定會在職場上人見人愛。
學會如何成功地成長
本書中‘人的畢生發展章節’是這樣詮釋“成功成長”,書中鼓勵把發展看成有得有失的變化。據此,在一生中成功興隆的秘訣就在于鞏固一個人的收獲,而減少一個人的損失。人畢生都在發展,畢生生理發展、畢生認知發展、畢生社會性發展,當你正確理解這些發展后你更加理解成功的意義。成功成長的一部分就是使用選擇性優化與補償,選擇就是人們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目標;優化就是指人民在與自己關系最密切的領域鍛煉或訓練自己;補償是指用其他方法和途徑應付損失。阿德勒心理學的啟示:重要的并不是你遺傳到了什么,而是如何使用遺傳給你的東西。我們深刻的理解每一個個體都是與眾不同的,世界就是因為個體的不同而更加精彩,就像父母、我們、孩子三代人,每一代人都在為自己的奮斗目標而努力,方式不同、起點不同,但同樣收獲喜悅。
翻開600余頁的《心理學與生活》,讓身心來一次“智慧的旅行”,認識自我、理解他人,讓我們一起向幸福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