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劉方平創作的《月夜》,又名《夜月》,對于作者或者詩名,可能有同學不是很熟悉,不過詩中“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這句話想必大家肯定比較熟悉,那么這首詩反應了什么節氣呢?下面一起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吧!

《月夜》是唐代詩人劉方平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作者劉方平是唐天寶年間詩人,天寶前期曾應進士試,未考取,從此隱居潁水、汝河之濱,終身未仕。工詩,善畫山水。其詩多詠物寫景之作,尤擅絕句,其詩多寫閨情,鄉思,思想內容較貧弱,但藝術性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蘊無窮。其《月夜》《春怨》《采蓮曲》等都是歷來為人傳誦的名作。
這首詩記敘作者對初春月夜氣候轉暖的獨特感受。詩的前二句寫景,記敘星月西斜,夜深人靜。詩的后二句記所聞、所感,因蟲聲透過窗紗傳來,感到已到春暖時節。詩中描繪了一種優美寧靜而富有生機的境界,令人感到物候在變化,又是靜美的。
原文:
《月夜》
更深月色半人家,
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
蟲聲新透綠窗紗。
譯文:
夜色深沉,月光斜照半邊庭院。北斗南斗,不知不覺已經橫斜。
今夜十分意外,感覺初春暖意,一聲清脆的蟲鳴透入綠色窗紗。
賞析:
首句的“半人家”是詩中的佳筆,它寫出了莊戶人家的農舍一半為銀白色月暉所包圍,而另一半卻依然坐落在黑暗中。而組合村莊的大片農舍都是這樣一邊有光,一邊陰暗。如此著色,便使黑者更黑,白者更白,在用光上便能更加突出主體(村落)。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斗斜”,以互文手法解釋,即北斗和南斗都發生了傾斜變化,這樣就可看出時間的推移,已從入夜而接近更深了。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運用了典型示范的筆法來加強春色迷人的主題,其運用的主要意象便是蟲聲。又有“新透綠窗紗”補加,更給人以清新右愛的感覺。
整首詩自然流暢,生趣橫溢,洋溢著詩人對春天、對生命的贊頌。
很多人好奇劉方平這首《月夜》反映了什么節氣,這個也是語文中?嫉念}目,答案就是驚蟄,這首詩記敘作者對初春月夜氣候轉暖的獨特感受,反映的節氣便是驚蟄。
驚蟄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斗柄指向法,斗指丁為驚蟄;定氣法,太陽到達黃經345°時為驚蟄。于公歷3月05-06日交節。“驚蟄”標志著仲春卯月的開始。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