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學過《記承天寺夜游》呢?《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創作的一篇散文。作者以托物言志的方法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為后人稱頌!队洺刑焖乱褂巍冯m然篇幅比較短,但是是非常重要的一篇文言文,所以大家在復習時一定要重視。

記承天寺夜游
作者:蘇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戶, 欣然起行。 念無與為樂者, 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懷民亦未寢, 相與步于中庭。
庭下如積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橫, 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 何處無竹柏? 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譯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譯),(我)脫下衣服準備睡覺時,恰好看見月光透過窗戶灑入屋內,(于是我)高興地起床出門散步。想到沒有(可以與我)共同游樂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沒有睡,我們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充滿著月光,像積水充滿院落,清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交橫錯雜,原來是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啊。哪一個夜晚沒有月光?(又有)哪個地方沒有松柏樹呢?只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不汲汲于名利而又能從容流連光景)清閑的人罷了。
賞析:作者被貶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作者近乎流放,心情憂郁;但是,他仍然有進取之心,于是寫了這篇短文。
本文第一層敘事,樸素、淡泊而有自然流暢,第二層營造出一個月光澄碧、竹影斑駁、幽靜迷人的夜景,體現出了月光清涼明凈的特點。襯托出作者閑適的心境。第三層轉入議論,整篇的點睛之筆是“閑人”二字,“閑人”委婉地反映了蘇軾宦途失意的苦悶,但是卻表達了作者處世態度有極大的包容性。
蘇軾,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其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蘇軾擅長寫議論文。以“辭達”為準則,所以當行即行,當止就止,很少有蕪詞累句,這在他的筆記小品中表現得最為突出。如《記承天夜游》,,全文僅八十余字,但意境超然,韻味雋永,為宋代小品文中的妙品。